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一篇的重點是什麼?重點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一個人如果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那麼他會背叛他的老闆的機率少之又少;而如果他不會背叛他的老闆,卻會去製造混亂紛爭,這應該不可能發生吧?所以我們學習一門學問,要致力於這門學問的根本,根本學通了,整個道理也就自然融會貫通了。就像孝順父母與友愛兄弟是仁的根本一樣啊。

        從這一篇的結構來看,共有三段:
一、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二、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三、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而一三兩段式前後呼應,說得是一件事:孝悌為仁之本;第二段獨立說的是一件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至於哪一件事才是這一篇的重點呢?想當然爾是第二段。

        首先,從兩件事的範圍來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範圍比較大,孝悌為仁之本只是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一個子集合。重點當然是講範圍大的,範圍小的往往是用來舉例讓我們更容易了解範圍大的觀念。

        其次,從兩件事的難易來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比較抽象,孝悌為仁之本卻很具體,具體的比較容易讓人了解,抽象的比較困難適用性卻比較廣泛。所以當然是用具體來理解抽象。

        所以這一篇的重點不是告訴我們孝悌為仁之本,反而是認定我們都很理解孝悌為仁之本。藉由我們理解產生的共鳴,順勢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的重點推出來。這一個道理乍看之下要理解也不困難,但是在我們學習時,它卻是個很容易被我們遺忘的基本道理,尤其是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管你想學習什麼,你都能接觸到琳琅滿目的資料,如果你沒有先把根本找出來,反而迷失在許多枝微末節之中,要想把這樣東西學好就格外的困難了。

        從另外一個層次來看,仁其實是儒家的中心思想,仁到底是什麼呢?仁就像是有智慧的大愛。所以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學習仁的,因為要達到仁是需要大智慧的,所以豐富的知識學養也是很重要的,因為沒有智慧,看事情的角度就會狹隘,只可能有與生俱來的小愛,不可能達到仁的境界。但是求仁雖然過程中需要累積知識,卻不能忘記孝悌才是仁的根本,否則就算擁有再多的知識技能,連孝悌都做不到的人怎麼會有仁心呢?

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易經在專案管理上的初步應用

        易經是一部影響中國人、東方人,甚至地球人甚多的一部經典,內容主要講的是萬事萬物變化的道理。唐太宗時宰相虞世南說過『不讀易,不可以為將相。』從這句話我們不難發現,因為身為將相,處理的事情勢必要經過計畫,深謀遠慮,跟專案管理可以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易經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方法論,所以我深深相信,易經一定是可以應用在專案管理上面的。

        提到易經,讓人不難想到的就是八卦,許多人想到八卦就會很直覺的想到算命卜卦等等。這裡想先替易經的八卦做個澄清,卜卦充其量只能算是八卦很小的一個作用,甚至可以說一般人認知的卜卦用來算命根本就是一種對易經八卦的錯用。八卦其實是八種抽象的符號,因為易經是方法論,而八卦是探討易經,實作易經理論的工具,所以很自然的這個工具需要是抽象化的。八卦的組成有:乾、坤、離、坎、震、巽、艮、兌,而這八個卦又有兩種用途,一是先天八卦;一是後天八卦,先天八卦是表達探討對象的體;後天八卦則是闡述探討對象的用。因為這邊要分享的是易經與專案管理,所以關於八卦的解釋就先告一段落了,今天主要是簡單的透過先天八卦跟後天八卦來跟大家說說易經在專案管理上如何做一個初步的應用。

        先天八卦是屬於體的部分,所以八個卦有屬性:乾為天,坤為地,離為火,坎為水,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簡單介紹我的用法如下:
乾為天:乾可以說是專案的本體,所以相當於PMI的範疇管理。
坤為地:坤可以說是專案的實作,所以相當於PMI的時間管理。
離為火:離可以說是專案的規格,所以相當於PMI的品質管理。
坎為水:坎可以說是專案的潛在危機,所以相當於PMI的風險管理。
震為雷:震可以說是專案的資源,所以相當於PMI的人資管理。
巽為風:巽可以說是專案的分工,所以相當於PMI的採購管理。
艮為山:艮可以說是專案的資金,所以相當於PMI的成本管理。
兌為澤:兌可以說是專案的溝通,所以相當於PMI的溝通管理。

        在這邊我拿PMI提出的九大知識領域扣掉整合管理後的八個放進去,因為整合管理是融合其餘八個管理,所以可以說八卦的綜合就是整合管理。在PMI定義的九大知識領域關係圖中不難發現,一切都是從範疇管理出發,發散到各知識領域後會收斂在時間管理,而乾,坤兩卦在八卦的腳色中也是乾定義了整個範圍,坤主導實作,很巧妙的詮釋了PMI裡範疇管理跟時間管理這兩個最重要的腳色。

        再來就輪到後天八卦了,同樣的八個卦因為在後天八卦裡為用,所以有順序性了,順序是這樣的: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簡單介紹我的用法如下:

帝出乎震:專案的目標,動機的設立。
齊乎巽:方法評估,可行性分析。
相見乎離:方法選擇,資源確定,時程安排。
致役乎坤:專案執行。
說言乎兌:成果檢討,經驗學習(Lessons learned)。
戰乎乾:專案產出物的運作(日常運作,產品問世)。
勞乎坎:問題發生。
成言乎艮:問題解決方法討論,下一個專案的規劃。
(註:詳細的後天八卦結合所產生的六十四卦對應請參考附表一)

        因為後天八卦為用,所以可以發揮的地方就很多很廣,可以把它想像成是SOP,在這裡就是執行一個專案的SOP。當然就像前面說的,易經是方法論,所以八卦可以套進的生命週期可大可小,可以大到是包含好幾個專案的計畫,也可以小到只是PMI定義的五大流程裡的一個流程,甚至是一個工作分解結構裡的工作包的執行方法。我這邊用它套進的專案生命週期包含專案的起始、計畫、執行、產出物的日常運作、產出物面臨的問題檢討及未來展望,這只是一個例子,並不是一定要這樣規範的。

        專案有一項特性,就是臨時性,所以專案一定是要有開始有結束的。易經也有一項特性,就是群龍無首,群龍無首的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要一直循環,生生不息。這兩個特性好像是矛盾的,ㄧ開始我想嘗試將易經應用在專案管理上時這裡也讓我有些困擾,但是後來我想通了,專案管理所管理的專案是有臨時性的特性,但是專案管理這個工作是生生不息的,甚至可以說是要一直傳承下去的一種使命,尤其是PMI不斷強調的經驗學習(Lessons Learned)更符合了生生不息的精神。所以透過PMI對專案管理的詮釋,我們也可以用易經發展出一套中國人的專案管理方法,雖然不見得更好,卻也不外乎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專案管理的嚐試。



後天八卦於專案管理上的應用(附表一)

八卦
易經原文
專案管理過程對應解釋
六十四卦
組合說明
組合結果

出乎震
專案的目標,動機的設立
風雷益
對專案的目標進行方法評估及可行性分析
萬事起頭難,開始行動就有機會成功
錯中學,嘗試錯誤以發現細節
齊乎
方法評估,可行性分析
火風鼎
以分析的結果選擇確定的方法、安排資源,擬訂專案管理計畫
目標會更明確,進行的方式也一切有了依據
相見乎離
方法選擇,資源確定,時程安排
火明夷
依照專案管理計畫確實執行專案
一些原本預期的困難和瓶頸都會迎刃而解
致役乎坤
專案執行
澤地
檢討改進完成的專案並做好經驗學習
去蕪存菁,把值得借鏡的經驗保留下來
說言乎兌
成果檢討,經驗學習
Lessons learned
天澤履
完成的專案進入日常運作
符合規格的專案產出物於是推出
戰乎乾
專案產出物的運作
(日常運作,產品問世)
水天需
日常運作後發現的問題與可能改進的需求出現
找出了更多的使用者需求
勞乎坎
問題發生
山水蒙
討論需求與問題,評估成立新專案
得到啟示,為下一個專案紮根
成言乎艮
問題解決方法討論,下一個專案的規劃
雷山小
充分準備後設立新專案的目標
通常會跟真正的需求有所出入
(在下循環中修正)
出乎震
新專案的目標,動機的設立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的第一篇,相信有聽過論語的人對這一篇都不陌生,它的意思大家應該也都很清楚。不過大部分的人知道的意思是屬於朱熹的版本。我比較偏愛的是南懷瑾老師的版本,因為雖然不能證明孔子當初的想法是哪一個版本,甚至可能兩個版本都不是,但是我覺得南師的版本比較值得思考,並且很有實用的價值。

        首先關於讀音的部分先做一些說明:不亦說乎的說:在這裡等於悅,讀也要讀作悅,因為在這一段指得就是喜悅的意思。而不亦樂乎的樂:在這裡要讀作快樂的樂,不是讀作音樂的樂,因為在這一段指得就是快樂的意思。而喜悅跟快樂的不同:喜悅是屬於內在的,是我們自己心中在喜悅,未必會被別人感受到的;而快樂是是外顯的,會讓別人感受到的。

        南師將這一篇文章的三個部分解讀為做學問的三個階段,簡單地用我的理解將這三個階段跟大家介紹一下:

        學而時習之:指得是做學問的第一個階段,通常是剛剛學會一樣新東西,這時候我們可能會自行反覆驗證;或是去跟別人分享。重複自己剛剛學會的東西是很喜悅的,通常別人也看不見,但是我們的內心一定能有那種莫名的開心感。就是所謂的不亦說乎!有小孩子的人應該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小孩子的牙牙學語,新接觸一樣東西時就不斷地模仿,其實就是學而時習之最顯而易見的例子了。由此我們也知道學習是人類的天性,更進一步來說應該是哺乳類動物的天性。

        有朋自遠方來:指得是做學問的第二個階段,通常是當我們學習一樣學問到了頗有心得的時候,這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跟我們有相同程度的人與我們討論切磋。這是多麼快樂的事,這時的快樂是跟參與討論的人共鳴之下產生的,就是外在的了,所以要用不亦樂乎了。
至於為什麼是有“朋”自“遠方”來呢?因為當我們沒學到這個程度時,就算這個與我們討論的人是我們周遭常常遇到的人,我們跟他之間在這一樣學問上的距離上還是很遙遠,我們跟他也不算是這一門學問上的朋友。比方說我和我的父親每天都會見面,他是會計師,對會計的知識很豐富,但是在會計學上面,因為我完全不懂,所以我跟他在這一方面的距離就很遙遠,理所當然的在會計學上面我們也不是可以討論的朋友。有一天我去參加了某大學開的會計在職專班,開始努力學習會計學的知識,經過了學而時習之的階段後,算是小有心得了。這時我有些問題向父親請教,兩個人討論時教學相長,這時父親就變成我會計學上的朋友;我們之間在會計學上的距離也從遙遠變近了。這不就叫做有朋自遠方來嗎?這樣的快樂我相信大家都能想像的到吧!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我們對一樣學問學習到了某種境界,有了許多獨到的洞見,或許我們會發現在這一樣學問上你週遭朋友的認知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有時候對這方面學問沒有什麼涉獵的人比較能接受的是普遍的認知,而如果我們告訴他們真相時,他們往往不能接受,甚至還會覺得我們的想法是錯誤的,不管我們用什麼方式去解釋,他們仍然沒辦法改變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時,我們很容易產生一種無力感。他們不以為然的態度也很容易讓我們因此而生氣,慍就是生氣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當我們達到了這一個境界時,表示我們的學習已經到達一般水準之上,或許周遭能跟我們共鳴的人就越來越少了,自然是有些寂寞的,能夠忍受寂寞就是更上一層樓的必要條件,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呢?

        學習其實是有層次的,這三個階段不但是整個學習的大階段,也可以是各個學習階段中的小階段,在同一門學習上這三個階段會不斷週而復始的出現,如果你喜歡學習,把這三個階段拿來細細品味一番,對學習的開心與寂寞,不啻為心靈上的一面明鏡。